拼字文 >地图 >工作总结 >

孔子学琴读后感

孔子学琴读后感

时间:2025-06-03 作者:拼字文

相关推荐

孔子学琴读后感 篇1

【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方面: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做事认真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方面: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孔子,以便更好的学习课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并以此受到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作出指导。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一些孔子的相关资料,并认真的读一读,记一记,也可以先讲给他人听。

2、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大屏幕出示孔子的图片:这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2、板书“孔子”

师:这就是在我国历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课前大家都搜集了相关的资料,相信大家都认真阅读了,孔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结合在课前了解关于孔子的资料来谈。)

师:你们了解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

师板书课题《孔子学琴》

二、初读课文

1、把文章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词,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生字。

3、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共同解决。

三、再读课文

1、同桌之间试着讲一讲孔子学琴的故事。

2、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生字新词,而且也知道了孔子是一个做事认真、精益求精的人。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走近孔子,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继续体会这位伟人的优秀的学习品质。

二、精读品悟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从哪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做事认真、精益求精的人?在相关的语句下划上线,并想一想为什么?

1、学生默读思考

2、预设交流(在交流中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1)"精通音乐"、"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五十岁那年"还特意向鲁国的音乐家师襄学弹琴"。可以看出孔子从不自满、谦逊好学。

(2)从"毕恭毕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可以看出孔子做事很踏实,"弹完一遍又弹一遍"说明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

(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指导学生朗读对话)

(3)从"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但孔子仍不满足,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回答自己应该认真体会曲子的思想内容,只有这样,弹奏起来才能感人。

(4)从"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可以看出孔子的弹奏已经能够很好地表现乐曲的思想感情,但是,孔子仍然不满足,因为他要研究、发现更深层的东西,即从乐曲的内容与风格中体会乐曲的作者,这是音乐鉴赏的更高境界。

(这部分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孔子的弹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5)从孔子“激动地站起来,由琴音感受到曲子的作者”体会到经过孔子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了。

理解“炉火纯青”的意思。

(备注:理解孔子学琴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时,可提示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大多数学生肯定有学琴的经历,想一想自己学琴时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你是如何对待学琴这件事儿的?与孔子的品质进行比较,这样孔子的精神更突出。)

三、质疑

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疑问?孔子怎么可能通过弹奏曲子就能知道作曲者是谁呢?

(教师可联系孔子的资料和课文第一段孔子的背景来谈)

四、拓展延伸

1、师:孔子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小小的一件学琴的事就让后人们如此赞叹不已。那么,从今天孔子学琴这件事来看,他身上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呢?

自由回答

五、表演故事

师: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如此多的启示,你记住它了吗?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吧。讲完之后,可以在小组内试着演一演。

学生发言

六、指导书写

孔子学琴读后感 篇2

太史公以诗赞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至于后世,更有所谓“大诚至圣先师”之号。孔氏之学,渐乎后世,不可谓不深远矣。


然则孔子之不用于当时,何也?


有论者以为其生不逢时,故有不遇。果哉?子贡曰:“夫子盖少贬焉?”子曰:“而志不远矣!”以此知孔氏一学者也。学者之为,道也。不容于世,亦宜矣。孔子亦自知也,故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语。孔子不悦桀溺,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以此知子之执也。孔子自云:“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诚然一学者之象也。


孔子之学博。楚令尹子西曰:“诸侯之使,无如子贡者,诸侯之辅相者无如颜回者,诸侯之官尹无如宰予者。”然圣者不霸,霸者不圣。所谓“王者”之说,亦宜付诸东流。孔子既以修道不倦而圣,又不降志以求,其不容于世不亦宜哉?世之所求,无非霸也。


春秋之时,诸子纷争,各以说逞,皆以己学为正道。所言不一,所执亦异。然大道渺茫,实难求索。道有大小之分,有“霸”,“王”之别,有学用之类,以此道论比彼道,不亦怠哉?王霸有道,为政有道,书画有道,庄子曰:“矢溺亦有道。”


与孔子同时之诸子,名、法、墨、阴阳亦传诸后世而不绝,唯儒高出诸子而独尊,何也?无他,时也。


昔孔子生之不遇,后,身既没而名显,皆因时也。春秋之时,大礼已坏,而孔子教人以忠恕,克己复礼,期诸侯俱以王室为。秦遵法术而亡,汉鉴前辙而杂儒法,孔学终以“君臣父子”而得显,岂非无因乎?

孔子学琴读后感 篇3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师襄子说:“我虽然因磬击得好而被委以官职,但我最擅长的是弹琴。现在你的琴已经弹得不错了,可以学新的东西了。”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好节奏。”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好节奏了,可以学新的东西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好琴曲的内涵。”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到琴曲的内涵了,可以学新的东西了。”孔子说:“我还没有理解到琴曲歌颂的是什么人。”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孔子穆然深思,有志向高远登高远望的神态。”孔子说:“我知道琴曲歌颂的是什么人了。他皮肤很黑,身体魁梧,胸襟广阔,高瞻远瞩,拥有天下四方。这个人不是文王又有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师襄子离开坐席两手抚胸为礼,对孔子说:“您真是圣人啊,这首传世琴曲就是《文王操》。”

孔子学琴读后感 篇4

一日,孔子在鲁国讲学,吸引了众多弟子前来聆听。其中,有一位名叫子路的年轻人,性格直率,勇猛好斗,是当地有名的大力士。子路初见孔子时,并不以为意,认为孔子所讲的仁义道德不过是空洞的理论,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考验孔子,子路故意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先生,假如有一天,大军压境,城池将被攻破,国家面临灭亡,而此时,您手中只有一把剑,您会怎么做?”

面对子路的挑衅,孔子并未动怒,而是微微一笑,反问道:“子路啊,你认为一把剑能拯救一个国家吗?”子路一愣,摇了摇头,但仍不甘心,继续追问:“那先生有何高见?”

孔子缓缓道来:“治理国家,非武力所能及,需以德治国,以礼化民。正如《诗经》所言,‘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意思是说,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以身作则,而后才能推广到治理国家。为君者,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礼义之道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即使面临危难,也能得民心,共克时艰。”

孔子接着讲道:“再者,子路啊,剑虽利,却只能伤人一时;而德与礼,却能化人一世。真正的勇士,不在于力大无穷,而在于心怀天下,勇于担当,用智慧和德行去引导他人,而非以暴力解决问题。”

子路听后,若有所思,心中对孔子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从此,他拜孔子为师,潜心学习儒家学说,逐渐从一个好勇斗狠的青年,成长为一位懂得仁爱、尊重礼法的君子。

孔子学琴读后感 篇5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①。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数也。”有间②,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曰:“孔子有所缪然思焉,有所睪然③高望而远眺。”曰:“丘迨得其为人矣,黮④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⑤,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


师襄子避席叶拱⑥而对曰:“君子圣人也,其传曰《文王操》。”

孔子学琴读后感 篇6

这篇又拖了很久,老是看了一段又回过去看前面相关篇目的内容,比如说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就回去看“宋微子世家”,后来又说到孔子在鲁国的经历,于是又回去把“鲁周公世家”浏览了一遍。这一篇通篇看来,总体感觉是:孔子一生在仕途上可说是郁郁不得志,四处漂泊如丧家之犬;在学术上却是逐渐精深逐渐博大终于积累弟子三千,书成春秋经典。


孔子为人谦恭好礼,有些过分好礼了,所以齐国晏婴建议齐景公不用他,确实他不适合齐国的施政方针。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得脸厚、心狠、手辣,得见机行事善于权变,看样子孔子不具备这些特质,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关于礼的理论,并不适合那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实用啊。再说他脸皮也太薄了,与南子见了一面,回来被学生“不悦”,就急得发誓赌咒,“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不必这么紧张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后期是有所醒悟了,会权变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没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称道的,还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编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确是中国千年文化中经典中的经典,他教育学生的种种言论,让我在这里评价一句正确都觉得不够贴切不够资格,因为孔子的思想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每一个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养,我们其实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来衡量现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对孔子思想进行评论。


关于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太博大的话题,以我笨拙的笔墨无法写出其中万一,只是觉得很奇怪的是:一个说出那么多经典的对的话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对的事,让他能够在当世得偿所愿施展才华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让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涩。

孔子学琴读后感 篇7

一、教学要求:

正确认读课本7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课前预习:

读熟课文,自学课文的生字、生词。

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资料、了解孔子。

师: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过?有一些格言常出现在我们的谈话中、文章里,甚至张贴在我们的校园里。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你们知道这些格言的意思吗?知道这些话出自何人之口吗?

生:孔子

师:对!他就是我国历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你对他有所了解吗?

(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了解的关于孔子的资料。)

如:

1.孔子像。

2.孔子生平简介。

3.孔子的思想成就简介。

4.历代尊孔的简介。

5.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简介。

6.孔子在世界的影响。

师:这样一位伟人,在我国史书上是怎样记载的?

引导学生阅读《史记•孔子世家》。认识古文、大致了解古文内容。

师:从你们的眼神与惊讶中,我看出了你们对先贤的崇拜以及进一步了解先哲的欲望。孔子有怎样的人生?他是怎样成为圣贤的?……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我们一定会受到启发、找到答案的!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

学习并初步理解的新词有:琴、瑟、笙、磬、毕恭毕敬、厌倦、席地而坐、运用自如、顺畅、洋溢、如醉如痴、醒悟、沉浸、抑扬、戛然而止、体恤、行善、炉火纯青。

2.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的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岁时向师襄学琴的故事。孔子是一位音乐的行家,弹得一手好琴,但他从不自满,仍拜师学艺。学琴中他刻苦练习、不断追求新的弹奏境界,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分成两段

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孔子。

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写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孔子学琴经历了四个层次。

三、学习生字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孔子学琴》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品味感悟

1.默读“孔子学琴”的部分。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出孔子学琴的几个阶段。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出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

时间

孔子弹琴的程度

孔子的想法

一晃十天

会弹

没有真正掌握弹琴的技

过了几天

顺畅自然、悦耳动听

没有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又过了几天

令师襄如痴如醉

没有体会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知过了多少天

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

知道作者是谁,心情激动

2.结合自己的音乐常识以及学习音乐的实践思考:这四个阶段的内容、难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依次达到的目的说明了什么?从这四个阶段中,你体会出什么?(第一阶段是学会曲谱,第二阶段掌握技巧,第三阶段是弹出感情、感动别人,第四阶段是曲中识人。这四个阶段难度越来越大,我们从中体会出孔子学而不厌、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3.默读,要求:边读书边标注,练习使用记录符号,并且要把自己的体会用简洁的词语标注在书上的空白处。可依次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体会了孔子什么优秀品质?

(2)找出孔子说的话。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体会到孔子什么优秀品质?

(3)找出师襄看孔子弹琴时神情的变化以及对孔子琴艺的四次评价。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这些侧面描写表现了孔子是怎样的人?

三、复述故事

师: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如此多的启示,你记住它了吗?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吧。

学生先在小组中讲一讲,然后派代表讲给全班听。

四、课外拓展

搜集古今中外名人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事例,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心得体会。

项橐(tuó)七岁为孔子师

《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tuó)。古圣贤,尚勤学。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项橐(tuó)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摘自:刘宏毅《<三字经>讲记》

孔子学琴读后感 篇8

曾参养志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孔子将“孝道”的学问传述给他,在《孝经》当中,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孔子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可见曾子的孝心孝行非同一般。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在山里头心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突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又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从此,曾子父兼母职,也没有再娶。

还有一次,曾参与父亲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

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乐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这件事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孔子很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于是,就请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舜在侍奉他的父亲瞽瞍(ɡǔsǒu)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如果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

弟子们恍然大悟,曾参感叹地说:“我真是犯了大错呀!”于是就很诚恳地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本文来源:http://www.pzw66.com/p/42414.html